学校首页|本站首页|工作室简介|团队建设|成长园地|工作动态|交流学习|理论研究
最新动态
· 蚂蚁的爱情——学生工作随记
· 职业守望者,一种美丽的存在
· 即使微弱,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 姑娘,别让自己像个笑话
· 工作室举行培训归来学习交流会
· 用心培育,期待满园芳华
理论研究
您的位置: 本站首页>>理论研究>>正文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4-11-11 15:29  

   

(本文发表于《青少年研究》2013年第3期)

【内容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重要平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逐步成为学生组织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参与学生社团,已成为大学生构建和谐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和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良莠不齐、问题凸显,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正确引导和精心指导大学生社团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社团;发展现状;趋势;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杨玉,男,40岁(19731121 日出生),山东大学(威海)学生工作处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及青年工作,通讯地址: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邮编:264209,办公电话:0631-5688775

 

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打破了年级、系科甚至是学校的界限,为大学生拓展了横向特别是纵向交流的平台。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数量激增,保持着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发展成为高校校园内一股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和主力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学生社团数量发展迅速。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很多本科院校的学生社团都发展到100多个,号称“百团大战”。山东大学有286个学生社团,其中校级学生社团80个、院级学生社团206个;山东大学(威海)的学生社团数量从2004时的23个增长到2013年的141个;中国海洋大学有学生社团106个。北京大学2012年的学生社团数量是267个;清华大学则为124个。

二是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社团都是在学校共青团组织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最早隶属于学生会,作为学生会的一个分支机构存在,名称叫法不一,比如北京大学为学生会社团协会;山东大学(威海)是学生会社团部,后来演变为团委直属的学生社团管理中心,再到后来的学生社团联合会。截至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作为与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并行的三大学生组织之一。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的学生社团联合会分别成立于2000年、2001年,属于改制比较早的高校;而高校的社团联合会成立于2005年之后,比如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威海)等。2005年,在北京团市委的指导下,还成立了驻京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北京高等学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实现了学生社团跨校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新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探索。

三是学生社团大都成立时间较短。我国高校最早的学生社团出现在20世纪初,目前大家公认的是北京大学成立于1904年的“抗俄铁血会”,早期比较知名的学生社团还有中国海洋大学成立于1932年的“海鸥剧社”等,这些社团历史都比较悠久。由于时局变迁、建校时间等原因,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社团则是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后,比如复旦大学的摄影协会成立于1981年。进入21世纪以来的最近十多年,是学生社团快速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是学生社团快速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70%以上的学生社团成立于2005年之后。

四是参加学生社团的学生比例逐步提高。清华大学最早的学生社团成立于1912年,经过100年的发展,目前有学生社团124个,注册学生人数超过两万人,平均每一位学生用有学生社团1.5个。高校中参加学生社团的人数大都超过了50%,有的比例则更高,比如中国海洋大学达到了87.3%。低年级参加学生社团的人数有的高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江苏省在20044月份统计的数据显示,当年全省共有学生社团2945个,参加社团学生总数277242人,占学生总数的31.8%2012年增长至57.6%。可见最近十年,随着学生社团数量的大量增加,在校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比例有了较大的提升。

学生社团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部和团中央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教育部、团中央自2005年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以来,每年都在其工作要点中有重要体现。《意见》中“要求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工作,要以社团为载体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社团开展活动,要将学生社团组织与社团活动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同时要在社团中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在确保正确政治导向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类型的学生社团组织存在”[1]。此外,学生社团工作也逐渐成为近年来各个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趋势

1.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呈现出由以兴趣型为主向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转变的趋势。最近几年,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逐渐从前些年纯粹的兴趣到现在的“兴趣+务实”转变。面对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社会,社团会员的目光不再是单纯希望在所属学生社团这个群体中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希望能够在社团活动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社会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求实态度。比如,山东大学(威海)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就是在学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协会的成员既可以在协会内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国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又可以帮助学校国际交流处的老师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涉外事务性工作,实现了兴趣和实践有机结合,该协会也成为校园中最具吸引力的学生社团之一。

2.学生社团活动的内涵由人文型为主向人文型和创新实践型并重转变的趋势。过去的学生社团更多地注重人文知识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满足于人文氛围的营造。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和就业竞争力的加剧,大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掌握扎实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们不再满足于社团活动的文化层面,而是注重将创新实践元素充实到学生社团的文化内涵,以促进自身的成才。于是,高校中的各类学术研究协会、科技协会和科技创业团队悄然兴起。比如山东大学的创业协会、山东大学(威海)的社会观察协会等学生社团,在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传播人文社科知识方面发挥了不可提到的作用。

3.学生社团活动的覆盖范围由校园型向社会型扩展的趋势。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区域,过去是以校园为主。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趋势的深入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与社会需求接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认识到,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阅历,培养锻炼各方面的社会技能,对于缩小校园与社会的距离,对于缩小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距离,将来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非常重要。因此,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园,逐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于是,家教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学生社团应运而生,已经成为大学生与社会保持联系的常规载体。山东大学(威海)学生社团质量建设“五个一”工程中明确规定了每一个学生社团要寻求一个社会合作单位,比如九月文学社与威海市作家协会牵手,把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积极参与。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问题

1.学生社团会员低龄化。大学生对学生社团活动缺乏理性认识,参与热情前热后冷,不能持之以恒。据我们在山东大学(威海)调查了解,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年龄比较小,层次比较低,多为低年级学生,其中一年级者又居多(他们参加社团的动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占调查总人数72.1%,即占绝对多数,而且呈低年级向高年级参与人数逐年递减的态势。到了大三、大四,学生社团会员流失比较严重,特别是研究生参与学生社团的比例较小,仅占2.3%

2.学生社团管理不规范。学生社团在管理方便体现出活动规律不够正常、制度缺乏和管理不善、成员参与活动缺乏主动性、社团会员边缘化等问题。据统计,每学期开展一次到两次活动的社团比例为32.5%,认为社团制度缺乏者占24.3%,认为社团干部水平不高和管理不善者所占比例为39.2%。学生社团的会员注册制度都没有很好的得到坚持,往往是学生刚入校时凭着热情和盲从心理加入了一个或多个学生社团,会员的注册和会费缴纳保持得比较好,而到了二年级以后,这种制度就很难延续,也是导致会员大量流失和管理不规范的重要原因。

3.学生社团活动低质化。学生社团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横向联系,仅仅停留在学校组织的少数大型活动层面上,或者局限于社团主要骨干的一般性交际应酬,甚至少数社团的负责人有时会为各自的某些利益,缺乏精诚合作和平等竞争的意识,从而造成互相攻击、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还有的社团活动不够稳定,缺乏持久生命力。相当一部分的社团活动存在着忽冷忽热,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对社团核心人物的依赖性过大。社团核心成员在位时,重视活动时轰轰烈烈,而忽视了必要衔接,以至核心成员离伍,社团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一些社团成立时招收会员无条件限制,来者不拒,致使社团成员之间层次不一,缺乏梯队建设,活动质量不高,使社团发展后劲不足。社团负责人过于追求活动的大而全,忽视了社团会员的切身利益,对社团普通会员缺少应有的尊重,调动不了会员的积极性。

4.学生社团缺乏有效指导。据调查,大学生社团活动没有老师指导和老师指导不力者排在首位,占调查总数的48%;要求聘请德才兼备指导老师的,占受调查总数25.5%。然而,不少老师觉得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压力大、任务重,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介入学生社团活动,更谈不上进行细致指导。一些教师感到学校对该项工作没有长期系统的计划,且有关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管理竞争机制,而且在经费、场地、设备、计算工作量等方面扶持的力度也不明确,因此造成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此外,还有一些管理部门和一些教师对于大学生社团建设没有明确的认识,片面强调社团的自主性活动原则,采取的往往是被动应付,甚至敷衍的态度,任其自我发展。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社团的持久规范发展。

5.学生社团经费保障和硬件设施有限。调查显示,学生认为社团经费缺乏、活动场地不足是阻碍和制约社团发展的占56.8%。学生希望学校进一步加大对社团的投资占58.1%。虽然不少学生社团正在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经费不足仍是目前制约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社团绝大部分筹资能力薄弱,使社团发展受到限制。在活动场地方面,除一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所以外,绝大部分没有固定的场所,这给社团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不利活动的管理和策划,这也是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

6.学生社团干部的身份认定模糊。学生社团干部在管理社团、服务社团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对于学生社团干部的身份认定问题在不同的高校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尤其是在学生毕业之后的公务员考试中,学生社团干部不被认定为学生干部,也就享受不到学生干部应有的权利。这种现象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值得我们关注。

 

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

1.提升对学生社团重视程度。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社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高校领导层面要高度认识到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要切实转变观念,克服对学生社团可有可无的认识误区,增强管理和服务意识,认真制订学生社团长期和全面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为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氛围和更加良好的条件。

2.建立科学的社团管理模式。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之间差异较大,有的隶属于学生会,有的和学生会组织并行。政府和共青团组织要在总结高校现有几种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各自的优劣势,规范学生社团的发展模式。山东大学(威海)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总结,探索形成的学生社团管理“五个一”的有效模式,值得在全国高校推广和应用。

3.促进学生社团有序发展。按照“大力支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性社团,积极倡导志愿者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形成特色,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创办并发展有特色的学生社团。要针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生存与发展的不同规律,进行分类指导,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既要在重大问题上严格把关,又要在活动的具体实施中放开学生的手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各具特色的社团工作局面形式。同时,要加强各大学生社团的交流,带动高校学生社团共同发展。

4.推动学生社团的健康成长。重点是规范社团管理,抓好骨干培养,克服“双低现象”。要着力抓好四项工作:第一,健全学生社团各项管理制度,使学生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学生社团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第二,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科学合理配置,因势利导,量体裁衣,使学生加入适合其本人发展的相关社团,提高自觉性,克服盲目性,防止学生社团出现“低年级热情高涨,高年级一落千丈”的现象[2]。第三,稳定好社团的骨干队伍,抓好新老骨干的成员搭配,搞好传、帮、带,要防止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发生。第四,加强社团的规范管理,避免出现因管理或监督不到位而导致社团“出轨”的现象,同时还要争取学校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给社团发展提供经费、场地、设施等必要条件,促进社团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2]肖迪明.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405),第156页.

【参考文献】

    [1]肖迪明.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405).

      [2]孙克之.高校大学生社团现状问题及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4).

 

 

 

 

 

Abstract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eties & Associations: Situation, Problems & Solutions

Students’ Societies and Associations in universities, being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Meanwhile, such organizations provide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practical abilities as well as accumulating social skills. With the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being intensified, together with the emerging changes of students’ learning mode and lifestyle, Students’ Societies and Association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expanding and hence gradually turning into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cohesive group, the participation of which has become a vital means via which students are able to contribu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harmonious campus, enrich their own inner world and campus life, cultivate diverse interests and broaden their eyesight and horizon. Howe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Societies and Associations in the universities of China is vastly varied and there are prominent problems waiting to be solved. It is therefore urgent for 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ve staff to develop their consciousness concerning this issue so as to offer effective solutions and give meticulous guid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ocieties and Associations. 

 

Key Words

Students’ Societies & Association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关闭窗口

山东大学(威海)于培丽工作室   版权所有